精彩评论

最近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讨论那个从梧州出发去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七日游线路,说是既能感受历史又能打卡网红景点,但说实话大家真的理解这里面的深意吗?不是简单逛个公园那么简单吧?每次看到那些游客在断壁残垣前拍照,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像是把历史的伤痛当成了风景,这让我特别想搞清楚咱们到底应怎么看待这类文旅新热潮?
这些知识点背后藏着太多故事和情感,下面我们来聊聊...
圆明园可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从康熙爷那时候着手搞,一直修了快200年才成了后来的样子,你知道吗?这里当时号称“万园之园”,里面园林样式特别多中西合璧那种,简直美到不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描述的时候,脑子里就自动播放了“哇塞”这个音效,真的那种规模和感,现在都很难想象,想想看那可是古代的“宇宙中心五道口”,有钱有闲的贵族们天天在这里游山玩水,那画面感啧啧。
1860年那场大火真的让人心里堵得慌。英法联军一来不光是抢东西最后还放火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园子几乎被烧成白地。现在想想都气愤那些老外把咱们这么美的园林给毁了,还带走了无数宝贝。我有个同学去参观的时候,看到那些烧焦的柱子当场就红了眼眶,说“这哪是旅游这简直是参观一个民族的伤口”。确实这类感受不是随便说说,是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
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放,这可不是简单修个公园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历史教育的场所,让后人知道这段屈辱史。我表弟去参观后回来跟我讲了好久说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真来了现场才觉得不一样。此类“不一样”是什么?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得不反思。现在许多年轻人或许觉得“都过去那么久了”,但我觉得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这话糙理不糙对吧?
十二兽首的故事现在都快成网红话题了。真品现在散落在世界各地,咱们只能看复制品。说实话第一次看到复制品的时候,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觉得“这不就是山寨版吗?”但后来想通了这其实是提示我们许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有个博主说得好“复制品的珍贵在于它提示我们丧失的东西有多珍贵。”这话我深有同感有时候不完美反而更能触动人。
最近几年圆明园的考古工作有点成果,发现了部分新的遗址。这让我挺兴奋的感觉像是给历史翻了个新页。但保护工作也让人揪心,毕竟年代久远能保住多少算多少。我有个朋友是做文物保护的,他跟我说:“每次看到新发现都像捡到宝但同时压力也大,生怕哪天就没了。”这类矛盾心理大概就是做这份工作的常态吧。普通游客可能体会不到,但确实值得尊重。
说到梧州去北京旅游这个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梧州在广西去北京圆明园这跨度有点大,但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朝圣”。我有个同事就是梧州人,他去年去了回来后跟我说“站在那里突然觉得我们小地方的人,和命运也连在一起。”此类感受很真实不是大城市的游客能完全体会的。有时候距离感反而能带来更纯粹的感动。
梧州出发 | 七日游 |
圆明园 | 遗址公园 |
现在旅游越来越网红化,圆明园也成了打卡点,但我总觉得这类伤痛历史的景点不应只是“到此一游”。我们应该带着敬畏心去参观,而不是把历史的伤痕当板。有个网友说的对:“拍照能够但别笑得太大声。”这类提醒很必要不是吗?
从梧州到北京圆明园的这次旅行,表面是旅游深层是精神之旅。作为游客我们既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也要有感受痛的技能。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伤痛与新生”这句话的含义。不然真的就是白来了你说对吧?
(完)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