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老铁们!我是小王,一个刚从呼和浩特出发去北京玩回来的“过来人”。看到网上那些说“六日游超省”的攻略,我一开始也心动了,结果……呵呵,今天就来跟你们唠唠,这趟“省钱”之旅到底值不值得。
为啥选这个路线?主要是看中了“省钱”二字。从呼和浩特到北京,高铁票打折后也就一百多块,比坐飞机便宜多了。而且六天时间,听起来既能玩到长城,又能在北京周边逛逛,还不贵,简直是“性价比之王”啊!
说实话,当时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次旅行又能省钱又能玩好,简直完美。现在想想,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啊!
早上六点半,我背着大包小包,坐上了去北京的高铁。为了省钱,我选了二等座,票价129元。坐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北京。
出了站,我才发现“省钱”的第一个坑:北京太大!从北京站到住的地方,如果坐地铁+公交,要转好几次,还要走不少路。为了“省钱”,我没打车,结果在寒风中走了快一个小时,冻得我直哆嗦。
住的地方选的是五道营胡同的一家青旅,一晚80块。房间是六人间,公共卫浴。住进去后,发现隔音效果感人,半夜有人起夜,全屋都能听见。而且卫生间排队是常态,早上想多睡会儿?别想了,七点不到就有人洗漱了。
按计划,第二天要去八达岭长城。为了省钱,我研究了各种攻略,决定坐公交+地铁去,票价才十几块。
结果呢?从住的地方坐公交到德胜门,再转地铁到八宝山,然后坐公交到长城。这一路下来,花了三个多小时!等真正站在长城脚下时,已经下午两点了。
长城门票是40元,学生半价。我自认为很聪明,带了学生证。结果到窗口一问,人家说“全日制大学生不行,必须是高中以下”。我当场石化,40块就这么没了!
爬长城的过程就不说了,累得像条狗。下午五点多,我又原路返回,晚上八点多才回到住的地方。这一天的“省钱”体验,让我累到怀疑人生。
第三天,我打算探索北京内部。、故宫、王府井,这些经典景点我都列了进去。
是免费的,但人山人海,拍照都要抢位置。故宫门票要提前预约,我提前一周就抢了,还算顺利。不过故宫的“省钱”之路也不平坦:里面很多宫殿要另外收费,比如珍宝馆、钟表馆,加起来又要几十块。
下午去了王府井,本想“省钱”吃快餐,结果发现王府井的物价比别处高不少。最后在路边随便买了份煎饼果子,才勉强填饱肚子。
晚上,我本来想找个公园坐坐,结果发现北京的公园大部分都要门票,免费的又没什么意思。最后只能在街头溜达,看着别人吃喝玩乐,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第四天,我计划去北京的郊区转转,比如颐和园或者香山。为了省钱,我选了坐公交。
从住的地方到颐和园,公交要转三次,耗时两个多小时。等真正到达时,已经中午了。颐和园门票30元,学生半价。进去后,发现园子很大,如果想坐船或者骑自行车,又是一笔开销。
下午去了香山,门票5元,便宜是便宜,但人太多了,爬山又累。等爬到半山腰时,我已经不想再往上走了。
晚上回到市区,我感觉自己的“省钱”计划已经有点崩盘了。这几天虽然确实省了些钱,但体验感极差,累得够呛,而且很多地方因为省钱错过了。
第五天,我彻底放弃了“省钱”的执念。早上,我花了50块,叫了个出租车直接去了798艺术区。虽然贵了点,但省去了转车的麻烦,心情也好了不少。
在798,我随便吃了点东西,逛了几个展览,感觉这才是旅行的意义。下午,我又花30块坐地铁去了三里屯,感受了一下北京的时尚氛围。
晚上,我给自己放了个假,在住的地方附近找了一家小餐馆,点了两个菜,花了60块,这是这几天吃得最舒服的一顿饭。
第六天,我坐高铁回到了呼和浩特。回程票是139元,比去的时候贵了10块。
这六天下来,我的花费大概是:
项目 | 花费 |
---|---|
交通(高铁+市内) | 约300元 |
住宿(青旅6晚) | 约500元 |
门票(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 约150元 |
餐饮 | 约400元 |
其他 | 约100元 |
总计 | 约1450元 |
说实话,这个价格不算便宜,但也不算贵。关键在于,这六天的体验真的让我很累,而且很多地方因为“省钱”而错过了。
我想说的是,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省钱,还是为了体验?
这趟“省钱”之旅让我明白,有时候,适当的“破费”能换来更好的体验。毕竟,旅行不是一次两次,如果每次都为了省钱而让自己累得不行,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说旅行一定要花很多钱。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比如,我可以选经济型酒店而不是青旅,可以适当打车而不是全程公交,可以吃当地特色而不是快餐。
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你们。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特别提醒: 北京的天气变化大,尤其是春秋两季,一定要带够衣物!
祝大家旅途愉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