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嘿兄弟,你敢信吗?绵阳到北京硬座票才不到300块,但圆明园的震撼能让你灵魂都跟着颤抖,这可不是走马观花这是和历史的直接对话,每一块残石都在呐喊。
咱们聊聊心酸事儿吧,你肯定以为圆明园就是破石头堆?其实许多第一次去的“你”,要么被导游带节奏匆匆一瞥,要么被手机绑架全程拍照,要么干脆在园子里迷路、累瘫,最后只记得“哦这里被烧过”,不过你真的感受到它残缺之下的灵魂了吗?那感觉其实就像你用心做的一个大项目,被别人一把火烧成灰只剩下焦黑的骨架。
你想想圆明园那么大,足足有350公顷!比故宫还大好几倍!你指望一天逛完?天真!其实我提议至少留出3-4小时纯逛加上拍照、休息,妥妥得大半天,别傻乎乎跟着旅游团他们走马观花20分钟就赶路了,你不如早上早点去比如8点半左右人少凉快,还能感受清晨的宁静,你能够坐景区电瓶车虽然贵了点(单程15块)但真的能省不少腿。不信你试试没坐车的累趴下坐车的还能多看细节。
圆明园不是随便逛逛的,它有故事。其实你直接冲向西洋楼遗址就错了。你应先去大水法那是视觉冲击最强的,不过别光拍照看看旁边介绍,想想当年这里有多辉煌。然后往谐奇趣、黄花阵走感受中西合璧的奇妙。其实走到福海边那片水虽然没以前大了,但想想乾隆皇帝当年泛舟其上的场景,心里不自觉就起波澜。我那天走到安佑宫看到那些烧焦的石柱,真的觉得凉飕飕的触觉上就像被历史的冰冷拍了一下。
你只看石头那和看普通公园没区别。不过你掌握1860年那场大火背后的屈辱吗?其实圆明园的毁灭不是简单的烧房子,那是文化掠夺是国耻!你看看那些残存的石刻,想象一下它们曾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再对比现在的断壁残垣,那种视觉冲击和心里落差,啧啧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我亲眼看到有家长给孩子讲历史,孩子瞪大眼睛那种震撼是真实的,对比现在咱们重建的公园,圆明园的“残”恰恰是它的魂。
其实圆明园的伟大,不光在眼睛看到的。你试试找个僻静角落比如万春园遗址附近闭上眼,听听风穿过树林的声音,感受脚下土地的温度,那风里似乎还带着历史的叹息。不过现在园区管控很好游客多了点,但整体还算安静。你想想10月左右去满地落叶,踩上去沙沙响视觉上金黄一片,触觉上微凉那种感觉,真的能让你短期忘掉城市的喧嚣。我那次去居然看到有人在那里写生,那种投入感其实挺感染的。
你或许在纪录片里看过圆明园,觉得也就那样。不过现场绝对让你颠覆认知!比如海晏堂的十二兽首的介绍牌,详细说了它们的下落有的在博物馆,有的还在国外这比看新闻更有冲击力。其实现场那些石柱、石狮虽然残破,但细节化解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工艺水准,比如那个“十二”水力钟的基座还能看出雕刻的痕迹。你对比一下现在新建的景点,圆明园的“旧”反而更有味道。我那天还看到有讲解员在给小团讲解,他们特别强调“尊重历史,铭记教训”这话说得其实挺对的。
你想想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是几代皇帝的心血。不过它被毁后国人多少次想修复它?其实现在选取保留遗址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你站在蓬岛瑶台遗址上看着那几根孤独的石柱,心里五味杂陈,视觉上很压抑但听觉上,假若没人只有风声,反而更显肃穆。其实许多游客特别是中年人参观时都显得很沉默,我猜他们想的肯定比你多。这里承载的不只是园林艺术更是民族的伤痛和记忆。这类情感不是看几篇攻略能体会的。
其实去圆明园你不需要带太多东西。不过身份证必带虽然现在不查票了,但万一需要呢?水是务必的园区大2块钱一瓶但人多时买不到。你自带。地图?手机导航基本够用不过个APP更靠谱。其实穿双舒服的鞋太关键了,我那天穿皮鞋走到后面脚都快! 防晒霜、帽子也别忘了,虽然残垣断壁挡点光但北京太阳厉害着呢。你想想你大老远跑来结果因为装备没带好,晒伤或累垮多不值得。
其实关于圆明园是修复还是保留遗址,一直有争议。你有或许觉得修复多好多好看,不过我认为圆明园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残缺”。此类残缺是历史的真实印记是警示,是反思,修复成完美园林反而丧失了灵魂。其实你看世界上很多著名遗址,比如罗马斗兽场不也保持原貌吗?它们的价值在于“曾经存在”和“怎么样毁灭”,圆明园的未来或许就是继续作为爱国教育基地和历史博物馆让每一代人都能来这里,感受那份沉重,这比建个漂亮公园更有意义。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觉得圆明园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出游?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体验,一种让你重新思考历史与当下的旅程。下次再去别只顾着拍照用心感受,那每一块石头都在倾诉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